红岩镇 - 乡镇概述
自然资源丰富:有年产3万吨的八角煤矿、年产3000万匹的页岩砖厂、年产5万吨的葛仙牌水泥厂,电力资源充足,境内有成都官仓电力有限公司和德阳市明珠电力有限公司。

交通运输便利:川西旅游环线-彭什公路穿境而过,往北经什邡可直达德阳市,往南经彭州市到成都仅39公里。
农副产品繁多:有年产2500万袋的木耳种植基地,1500亩优质西瓜基地,1000亩的水稻制种基地,600亩优质牧草基地,2000亩的黄姜、黄柏、黄连等山木药材生产基地。
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:“亚中制药”、“罗玉兰种植园”、“四川力克斯獭兔养殖有限公司”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红岩,今年又引进了投资300余万元,集木耳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“百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”。
基础设施日趋完善: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井然有序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,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,2005年又实现村村通电话工程,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。
红岩镇 - 人口民族
到2002年底,红岩镇总人口达19858人,其中农业人口17563人,非农业人口2295人。红岩镇人口性别比例基本平衡,男性偏多,女性为9458人,占全镇总人数48.30%,性别比为108.56。2000年至2002年,红岩镇出生人口

2000年11月,通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,红岩镇共有汉、土家、苗、回、蒙古、高山等9个民族,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个民族。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占总人口的58.2%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1.8%。现有国家公务员31人,其中,少数民族干部17人,占干部总数的43.1%,政府机关工勤人员10人。事业单位在职干部128人,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6人,在职工人19人,其中,少数民族职工9人,退休干部38人,退休干部中党政机关退休干部34人,事业单位4人。
红岩镇 - 民族风情
红岩镇是土家族、苗族的聚居区,由于受地理、自然条件、生产发展水平以及各民族遭遇和宗教、迷信的影响,形成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,各民族相濡以沫,和睦相处,传统节日丰富色彩。这里老百姓历来有过“元宵”、“上九日”、“端午”、“月半”、“中秋节”、“重阳节”等习俗。在农村平时还有“过生日”、“打喜”、

1、红岩镇人民待人处事,一向文明礼貌。过去熟人相遇作揖打拱,现在点头握手,互致问候;朋友相见,问寒问暖,分外亲切;你来我往,更是注重礼节;青年对老人,学生对老师,晚辈对长辈开口叫“您”。自古以来,红岩人民勤劳、节俭、勤俭持家,干今天,想明天,在生产、生活上精打细算,合理安排。夫妻相爱,婆媳相敬,兄弟相亲,妯娌相好,姑嫂知心,邻里相帮,家庭和睦。
2、在迎送宾客、婚丧嫁娶、祭祀、生育、做生、建房等红白喜事方面,一般都属土家族的风俗,与全县基本相似。
3、红岩镇人民有着急公好义、舍已为公、见义勇为的美德。1999年以来,公安民警孔荣在本县龙坪与持刀歹徒冉隆喜英勇搏斗中,身中7刀,不幸壮烈牺牲,年仅25岁。红岩籍战士万良乔在广州军区汕头军分区南沃海防1团54438部队服役,因公牺牲,年仅18岁。这里人民济困扶贫、慷慨解囊、扶贫帮困、救济孤寡,蔚然成风。
4、在吃穿住等生活习俗上与全县相同。生活习俗,唱山歌、叫号子盛行至今。喝栽烟酒、过端午、月半、中秋等农节是这里土家人的重大节日。节日期间,农家总要准备丰盛的菜谱,邀请亲朋好友在家聚一聚,喝几杯包谷老烧吃上一顿有土家特色的饭菜,表达乡里乡亲团结和睦。
红岩镇 - 资源优势
【土地资源】通过土地评估,红岩镇土地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(8500.85公顷),耕地面积为25102.3亩(1673.47公顷),其中可用面积18654.93亩,耕地面积占全镇土地总面积19.68%,全镇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.09公顷,全镇旱地面积19476亩,占耕地面积的77.59%,林地面积6930.85亩,占辖区总面积54.35%,因红岩镇属二高山地区,无牧草地。园地面积为372.9亩,占土地总面积的1.48%,全镇共有建设用地4821.1亩,占全镇总面积的13.8%,水面面积有1108.1亩,占辖区总面积的8.7%,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4948.5亩,占土地总面积的19.57%。

【动物资源】红岩镇境内动物资源丰富,主要家禽有猪、牛、羊、马、鸡、鸭、兔、鹅。尤以牲猪、山羊占动物资源72%。还有野生动物资源400余种,这里适合野生动物的生长,是全州珍贵动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,常年在大山中生活的有香獐、麂子、兔、锦鸡、野猪、沙子、八哥、喜鹊、黄莺等几十种野生动物。
【粮经资源】境内土质肥沃,资源丰富。粮食作物种类繁多,历来主产玉米、水稻、小麦、黄豆、大豆、豌豆、红豆、绿豆、高粱、荞麦、马铃薯、红薯等,水旱兼作,常年有两熟或三熟。油料作物有油菜、花生、芝麻、向日葵等经济作物。有数种农副土特产品,主要有白肋烟、葛根、干鲜果、茶叶、魔芋等。2001年,葛根又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,全镇魔芋面积3200亩,亩平收入2000元。
【林果资源】经济林主要有猕猴桃、板栗、银杏、桃、李、杏、梨、苹果、柿子、柑桔、漆树、核桃、茶叶、桐子等,林果总面积在1万亩左右。其中干鲜果主要是板栗、猕猴桃。银杏等占全镇林果总面积70%。
【药材资源】境内名贵药材主要有黄连、贝母、党参、天麻、当归、丹皮、五倍子、苦参、玄参、何首乌等,在土特产品中,70年代初,红岩普新大木漆曾外销日本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。
【矿产资源】红岩镇属沉积岩,石灰石地区,古生界二迭系和中生界三迭系的地层,出露齐全,矿产资源比较丰富,东南部马鞍煤系和乐平煤系的无烟煤,分布在涂坪、里三坦、凌家沟、老板场4个村,厚度在1——2.5米左右,储量达亿吨以上,发热量在5000大卡——6500大卡,是红岩镇和邻近乡镇生活、生产工业用煤的主要来源。涂家坪的陶土、耐火泥,凌家沟至老板场一带的籼土“绿豆岩”。罐坦至猫子湾一带的紫砂土,平均含硅56%,含铅13.26%,含铁7.58%,含钙10.94%,为现在生产灰砂砖和紫砂陶等系列产品储存了丰富的原材料。
红岩镇 - 城镇建设
40年代,红岩镇只设县直属乡公所,一条宽约3米、长350米的石板老街以木柱瓦房为主,居住不到70户人家。解放后,尤其是2000年以来,镇委、镇政府紧紧抓住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机遇,按照“城镇现代化、乡村城镇化、城乡一体化”的思路,加强文明城镇建设力度,特别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管理。通过三年努力,红岩寺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,品位显著提升,居民素质逐步提高,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,推进了城镇化进度。红岩寺已成为全县农副产品集散中心,商品贸易中心、交通运输中心、信息传递中心。

红岩镇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,实施“开放强镇、引资富镇、借资兴镇”战略,抓招商引资,近3年引进外资1200万元。通过招商引资,先后引进了惠集、金海、农泰等6家民营企业,年可创产值近亿元,为农民直接创收200万元,增加财政收入100万元。与此同时,红岩镇还以争创“楚天杯”为契机,着力加强文明城镇建设和对内对外宣传,树立窗口形象,先后在集镇开辟公益性广告园地,兴办宣传长廊,设置了6处醒目跨越公路的永久性公益宣传牌、文明告示牌。国家、省、州、县新闻界记者也纷纷到红岩采访,宣传该镇文明城镇建设。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 、新华社湖北分社、 《经济日报》社、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也报道了该镇两个文明建设事迹。[1]